|
教孩子认字认数认物,却忘了去教身边最重要的这件事上周末带着小D去幼儿园参加了春季音乐会。这是她们幼儿园的每年常规活动之一,每年春季,就会打开学校大门欢迎大家。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学生和家长,幼儿园所在的社区里的邻居们都是欢迎的,于是当天很多不在这个幼儿园上学的父母们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非常热闹。 当天的门票出售、食物贩卖、孩子们做手工的摊位等等,都是由家长自发做志愿者组织的,有的还是社区邻居一起帮忙参与。这是我一直觉得小D幼儿园特别有意思的一点,特别强调“社区”的概念。而了解越深入后,我就越发现,这个小小强调背后蕴含的巨大教育意义。 发展-互动模式 在早期儿童教育中,有一派的教学模式叫“发展互动模式”(Nager and Shapiro, 2000),强调教育是提供儿童一个可以激发内驱力的环境。孩子的世界是由很多互相作用的的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哪一个都不能忽视,各个因素越是紧密协作,就越有利于孩子发展。 儿童早期发展就是在各种各样的互动形式中去认识自己、形成自我印象。这里抖一个书袋,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就把文献原文也放上来了。
我自己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孩子每天生活组成是哪些,有哪些互动的因素?我们需要创造环境帮助他们理解每个当下的情景,去认识和他们发生互动的因素,从而让孩子发展能力、积累正面反馈、获取应对新情景的勇气。 “社区”的关键作用 发展互动模式强调的就是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在日常养育中,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孩子的互动因素有学校和家庭,却非常容易忽视“社区”这个很关键的因素。 我记得去年9月,小D幼儿园刚开学的时候,他们班级就是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带着孩子去参观幼儿园周边。对于这些3、4岁的“小蜗牛们”,每天只能去一个地方,但是老师却是非常耐心地带着他们去了解花坛、公交站台、社区书店、超市等等等等。我当时每天看到老师发回的学校照片,还是蛮纳闷的,但后来就慢慢认识到了老师们的用心了。 就像小D班主任老师说的,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个全新的环境,我们希望帮助孩子尽快融入,但我们不能忘记,从上学路上到幼儿园,这整个体验才是孩子眼里的“全新情景”。我们需要带着孩子去熟悉的不仅仅是幼儿园本身,老师本身,还有她所在幼儿园的环境。熟悉可以消除不安,当一个孩子了解自己新接触的经验里周围环境是怎样的,他们才会安心。安心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说完这些,希望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区”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接下来说说,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社区”。 社区散步 你是不是每天总是赶着孩子从幼儿园接下课就直接回家,从家就直接赶下一个早教班?停下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可曾真正认识过她所住的社区是怎样的?试着规划几条线路,带着孩子进行散步,沿路和孩子讲解,“这是花园,外婆每天来这里晨练;这是停车场,爸爸妈妈的车就停在这里;这是菜场,我们每天的晚餐就是从这里采购的”。 这些看似“无用”的对话,恰恰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世界是什么。一个连自己最基本居住地都不了解的孩子,又何谈有勇气去独立探索呢? 多参与学校活动 如果你能理解我所说的“社区”概念,那么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学校,不该是让孩子觉得被父母“遗弃”的地方,而该是“家”的延伸。要让孩子明白这点,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多去学校,多参与学校的活动,让孩子看到了解到,原来这个新环境也是父母会来的,老师们是父母很熟悉的。 这个行为本身是可以很好帮助孩子打破对于学校陌生环境的焦虑的,有利于加速对学校安全感的建立。 今年春节我去幼儿园和孩子们讲“年”的故事 志愿者活动 如果有机会的话,多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比如拜访一些老年人之家。即使你的孩子还小,无法理解“志愿者”的意义,甚至都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我们所做所为,我们的情感,他们都能看到和感知到。 一个人真正会感到力量的时候就是坚信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因此不要小看这些点滴的志愿者活动,这不仅仅在教育孩子感恩,更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对于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我是这里的主人,我能帮助他人”。 今天分享的这些看似简单却常常容易被忽略。我们现在都在拼命学科学育儿早教启蒙,但却容易失去全局观,育人的第一步永远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清楚如何和他人互动,不关心周围环境的人,即使学了再多知识和技能,他也是“空心人”。因此,别忘了底层基础的建设,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认识环境,认识社区。 |